自步入2022年以来,全球格局的演变步伐显著加快,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正被徐徐拉开。
众多精明的投资者已敏锐洞察到,在这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点,单纯依赖某一类资产的传统投资策略正面临重重考验,其局限性愈发凸显。
近期,全球各大类资产市场的剧烈波动便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,从急转直下的暴跌到迅速反转的强劲反弹,乃至从熔断下跌到熔断上涨的极端表现,无一不彰显着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与不确定性。
在此背景下,资产配置策略以其独特的多元化组合优势,逐步崭露头角。它不仅削弱了对市场走势精准预测的需求,更展现出非凡的“韧性”,能够在动荡不安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,成为抵御风险的坚固盾牌。正因如此,资产配置策略迅速成为了财经领域内广泛讨论与关注的热点议题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那么,普通投资者应该如何做好资产配置?又有哪些要点?接着看,带你好好捋一捋。
1►
如何理解——
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与前提?
资产配置的一大底层逻辑是——大类资产的走势通常呈现出“涨跌轮动”和“均值回归”的特点。这意味着,尽管各类资产都会有其高光时刻,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低谷。
但如果能合理分配仓位进行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,就有望利用资产之间的低相关性降低波动性,并且穿越周期实现满意的长期回报。
有效的资产配置始于对资产类别及其特点的深刻洞察,我们通常可以将大类资产划分为四大类别。
第一类是权益类资产,主要包括A股市场、港股市场的权益产品以及海外(如美、日)的宽基指数基金。
权益类资产通常的特点是高收益与高波动并存。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,股市短期是投票机,长期是称重机,即便由于资本市场的固有属性,短期的波动在所难免,但对于一个GDP长期正增长的经济体,股市长期向上的趋势不会发生改变。
因此,对于期望跑赢通胀、实现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投资者而言,合理配置权益资产其实至关重要。
第二类是固收类资产,例如近期大热的国债,以及债基等。
固收类基金主投债券,债券本身是生息的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抹平债券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,因此固收类基金的“震感”相对较低,且拉长时间维度来看,更能带来“细水长流”的持基体验,在个人资产配置中可以作为“压舱石”进行布局。
第三类是商品类资产,包括能源、金属、农产品等多种类别,例如投资于商品市场期货合约的黄金、豆粕等商品ETF以及与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强相关的有色、石化、农业等行业主题指数。
商品类资产的走势与全球经济增长、通货膨胀、货币政策等宏观因素息息相关,通常具备一定的抗通胀特征。由于商品与股、债券等资产的相关性较低,将商品加入投资组合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,因而成为资产配置的重要一环。
第四类是现金管理类工具,例如货基和同业存单指数基金。
货币市场基金和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通常的基金风险评级是R1低风险,适合用于存放紧急备用金和日常闲钱,作为日常现金管理工具。
图:常见低风险、中低风险公募基金示例
注:以上仅供示意,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,请参考具体基金产品的风险等级划分。数据来源wind,采用对应wind基金指数,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采用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 (931059) 走势,统计周期2022/1/1~2024/4/17,过往数据不预示未来,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。
货币市场型基金,常简称为“货基”,其核心投资策略聚焦于短期货币市场工具,涵盖诸如流动资金、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存款、央行发行的票据、银行间的存单,以及一系列短期债券等,均为风险偏低的金融资产。正因此,它们展现出了低风险与高流动性的双重优势,为投资者提供了灵活便捷的申购与赎回渠道。
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中,占据相当比例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,主要遵循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的走势进行投资布局。这一类产品尤为引人瞩目的是,它们仅需持有满7个自然日,即可享受灵活赎回的便利,极大地增强了资金的周转效率。依托AAA级别的高信用评级,这些同业存单不仅展现出了卓越的流动性特性,还因发行机构财力雄厚、整体信用风险极低的特性,进一步保障了投资者的资金安全,成为了众多追求稳健收益投资者的优选。
2►
如何设定——
大类资产的配置策略与比例?
资产组合的配置策略一般有两个步骤,首先进行战略资产配置(SAA),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战术配置(TAA)。SAA确定了组合的长期预期收益与预期风险,而TAA则旨在增厚组合的收益、管理突发的短期风险,最终实现大类资产的最优配置比例。
如何确定各个大类资产配置比例?我们可以分五步走。
第一步是确定可投资金的比例。
一笔长期不动的钱,如果全部购买低风险产品,那就损失了获得更高收益率的投资机会;同样,“短钱长投”也将显著限制策略的可控空间,甚至导致操作变形,也是常见的误区。
“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图”是一个实操当中应用广泛的资产配置方法,这一配置比例由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提出,即是将家庭资产分成4个账户,按照资金的重要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类。
首个财务分区旨在满足日常消费,它囊括了生活必需品与日常活动的费用,约占总资产的十分之一,或是相当于家庭三到六个月的开销预算,确保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无虞。
紧随其后的,是紧急备用金账户,占据了总资产的五分之一份额,专为不期而遇的意外情况与高额支出准备,犹如家庭经济的安全气囊,在风雨飘摇时提供坚实的保障。
再进一步,增值投资账户,占据了整体的三成比例,这里承载了家庭财富增长的期望,通过积极投资策略,力求为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,是实现财务增值的重要舞台。
最后,则是规划未来账户,它占据了家庭资产的主体部分,约四成之多,聚焦于长远目标的实现,如安享晚年的养老金储备、子女未来教育的坚实后盾等。这一账户的投资策略偏向稳健,旨在保本的同时追求适度增值,确保每一个家庭梦想都能得到坚实的经济支撑。
第二步是先确定商品类的资产配置比例。
优先确定黄金的配置比例。黄金作为一类相对“特殊”的商品,具备可以对抗通胀和地缘政治风险的特性,引入组合可以有效改善资产配置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。
值得注意的是,黄金本身不能生息,更适合作为投资组合的一环而非重仓或单一布局,理论上低风险偏好组合最优黄金添加比例在1%-2%,中风险偏好组合最优黄金配置比例为10%-17%,通常的仓位占比在5-10%即可。(以上仅供示例引用,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)
然后再着手确定其他商品的配比,一般而言,商品类资产的整体仓位上限不高于30%,考虑到美联储历史降息周期中商品的表现,当下可以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适当调低。
第三步是确定股债配置比例。
股债配比的艺术,实则是对投资者风险胃纳与市场估值态势的微妙平衡。当个人风险偏好趋于保守,且股市估值浮现泡沫迹象时,适度削减权益资产的比重,转而拥抱更多债券类资产,不失为稳健之举。反之,若风险承受能力较强,且股市估值处于相对洼地,则提高权益仓位,以捕捉潜在的增值空间,亦属明智选择。
通过对多种股债配比方案(实施年度再平衡策略)的历史回溯分析,我们发现“10%股票+90%债券”的组合展现了极佳的风险抵御能力,全年亏损幅度最小,成为保守型投资者的避风港。而“60%股票+40%债券”的组合则在不失灵活性的同时,实现了年化收益率的最大化,同时有效控制了年度亏损风险,为寻求收益与风险平衡的投资者提供了理想选择。这一发现不仅验证了资产配置的重要性,也强调了根据市场与个人情况动态调整投资组合的必要性。
(来源:Wind,回测期限2004.12.31-2023.12.31。本次回测以沪深300指数代表股票类资产、中证全债指数代表债券类资产,2004年12月31日起投,每年末进行动态再平衡。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。)
诚然,上述提及的资产配置比例,其根基深植于历史数据的深度剖析与回溯测试之中,然而,在实际操作层面,每位投资者都应依据个人的财务目标、风险胃纳能力进行个性化设定,并秉持动态调整的原则,持续探索并锁定最适合自身风险偏好的股债配比。
具体而言,融入对市场估值的敏锐洞察,不失为一种精妙的策略。我们可以将市场的估值水位视为导航灯,指引股票资产配置的方向。当观察到当前股指的市盈率处于历史较低分位时,这或许是一个信号,提示我们加大股票资产的配置比例,以期捕捉市场回暖带来的增长潜力;相反,若市盈率攀升至高位,则可能意味着市场存在调整风险,此时适度增加债券等相对稳健资产的比重,不失为明智之举。
以初始的股债平衡策略(即50%股票:50%债券)为例,投资者可巧妙利用上证指数市盈率TTM的百分位数作为调整的依据。根据这一指标的变动,灵活调整股票仓位,确保资产配置既能紧跟市场脉搏,又不失稳健与灵活,最终实现个人财富管理的最优化。
(以上仅供示例,不构成投资建议)
第四步是确定权益资产内部的配置比例。
理论上讲,我们可以从综合评估的角度出发,对A股市场、港股市场以及海外资本市场进行排序,对排名第一的市场采取超配策略,而对于排名相对靠后的市场则采用低配策略。
在A股市场内部,进一步实施不同风格之间的分散配置,例如下图中的金融地产+先进制造。然而,资产配置并非一成不变,而应按照投资者自身的节奏,定期进行调整和再平衡以适应市场变化。
第五步是确定投资策略。
在投资的广阔天地里,无论是秉持长期主义,稳步前行的马拉松式投资,还是追求速度与效率的短线快攻,亦或是精准捕捉机遇的单次重仓布局,乃至是持之以恒、积少成多的定投策略,其核心精髓均在于深刻的自我认知。投资者需深刻洞察自身的风险偏好,明确个人财务状况的边界,以及评估资金调度的灵活性,从而量身定制一套与自身条件高度契合的投资策略。
进一步而言,投资不仅是资金与市场的博弈,更是自我认知与智慧的展现。通过不断学习市场知识,提升财务规划能力,投资者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,同时确保投资行为始终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管理策略相协调,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,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。
客服电话
客服微信